精神疾病治療不能拖延—了解精神病未治療期(DUP)
精神病未治療期(DUP)指:精神病患者自起病至開始接受系統專業治療的時間間隔。
患者的起病癥狀有很多比如:
1、生活中越來越懶惰,呈現一種蓬頭垢面的形象;
2、特別在意周圍人事的話語,總是懷疑是否與自己相關,過度緊張;
3、晚上睡覺的時候必須尋求能帶給自己安全感的物件,比如刀、斧等并且把門窗全都緊閉。
4、容易產生幻想情況,與實際不存在的聲音進行對話;
5、多疑,不認可家人是親人,懷疑食物里被下毒不愿供餐,與朋友同事也越來越疏遠。
6、沒有情由的不上學、上班,喜歡自說自笑,穿奇裝異服;長時間不出門,不與外界接觸;
7、仇視周圍的人事,喜歡發脾氣,晚上不睡覺,白天睡;
8、不能正常與之交談,溝通,奇思妙想,難以理解等等。
患者就像完全“變”了個人似的!早在三十多年前,人們就發現:初發精神病患者DUP較長者出院后的回歸會更差,如:治療后療效差,療程漫長;出院后不愿繼續服藥,反復多次再住院;較之前正常回歸家庭,社區,單位及社會;而且還比較容易伴有軀體疾病:肥胖、高血壓、高血壓等不斷得復發。DUP影響著患者對治療的應答水平。自精神病性癥狀出現至接受專業循證醫學治療的時間間隔應盡可能地縮短,以減輕患者的癥狀負擔及風險。
相比于一般人群中發病率更高的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礙,初發精神病患者DUP長的患者陽性及總體癥狀會更嚴重,共病物質濫用的比例更高,及時住院治療的比例更低。對于住院首發精神病患者而言,DUP更長者的基線陰性癥狀更重,自知力及總體社會功能更差。
薈萃分析結果也顯示:DUP較長者隨訪期間的精神病理學狀況可能更差;疾病早發、延誤治療、陰性癥狀更多;治療更晚、病前總體社會功能及社會家庭心理支持更差、教育及社會經濟地位更低。之所以要努力縮短DUP,在于未經及時系統專業治療的精神疾病可能帶來較沉重的經濟負擔,個人學習、職業、社交、角色等多能力的不斷喪失及巨大、潛藏的可能肇事、肇禍高風險。較長的DUP可預測患者可能較差的治療轉歸。
因此,我們建議:精神疾病應早發現,早診斷,系統足程專業治療!